无障碍浏览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市政府网
W020210205569011238309.png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九台 > 媒体看九台

“农业+”破茧引蝶变

时间: 2024-10-25 14:08 来源:长春日报-专版

本报记者 赵猛佳

  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稻田公园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知名目的地。 本版摄影 赵猛佳

  饱满的稻穗是水稻品质上佳的体现。

 

  稻田蟹个大体肥。

  

  丰收了,农民的脸上满是笑容。

  岔路口镇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稻田间漫步成了游客最为喜爱项目。

  秋日的德惠市,稻丰虾蟹肥。“今年小龙虾卖了上万元,稻田蟹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大量售出,比小龙虾的收益还高。”近日,德惠市五台乡建业家庭农场禇建南家的百亩稻田不仅稻谷丰收,虾蟹养殖等“副业”更是收获满满,“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又一次赢得满堂彩。

  当下,在长春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像禇建南一样感受着丰收喜悦的农民比比皆是,这得益于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稻渔综合种养、“稻田+”文旅融合等农业产业新模式,传统农业增收难的困局正在破题中。

  黑土地保护结硕果 地广地肥产量高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双阳区的大地上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抢抓农时,展开秋收作业,确保颗粒归仓,一幅五谷丰登的美丽画卷在广阔的田野上铺展开来。

  走进双阳区奢岭街道,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并行的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将金色的稻穗揽入“怀中”,粒粒饱满的稻谷如雨点般落入运粮车中。长春市双阳区众和丰瑞种植专业合作社所在的马场村因丰富的稻米资源而闻名全省,稻米也是村民致富的“黄金米”。今年,马场村水稻种植面积760公顷,较去年增产10%,每公顷增加收入近3000元。

  据农业部门测产预估,今年,双阳区粮食的总产量可达19.7亿斤,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全区中玉米收获面积16万亩,水稻收获面积4.5万亩,其他粮食作物收获面积4.5万亩,预计10月底结束秋收。目前,双阳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2.58万亩。全区拖拉机总保有量18129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31664台(套),农机耕种收综合作业率达到94.41%。

  10月6日一大早,在榆树市大岭镇大龙村的稻田里,爱民水稻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操控着水稻插秧机,向所剩不多的没收割田块发起“总攻”。与大多数稻田不同的是,这片稻田收割后,将非常洁净,几乎看不到破碎的稻秆。“我们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前一年的稻秆都埋进地里了,没有漂浮物,不会让稻秆废弃物破坏苗根,影响水稻生长。”该合作社负责人于爱民说。

  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闫加永向记者介绍,“与玉米地相比,水稻田更容易腐熟秸秆。稻草和泥土翻浆在一起,生成了天然的绿色肥料。”今年,榆树市将稻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作为“长春市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实施项目,在域内大力推广,目前推广面积达1000公顷。

  连续5年应用稻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爱民合作社的稻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每公顷产量提高5%左右,稻田越来越松软、土地越来越‘有劲儿’。”于爱民表示,“这项技术应用起来并不难,秋收后将稻秆粉碎均匀地抛撒在稻田里,科学泡田3厘米至5厘米,再利用打浆机还田就行。全量还田帮我们解决了处理稻秆的难题,每公顷还能节省600元到1000元生产成本。”

  稻秆变“肥”,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用之于田。经过一个冬季,前一年的腐熟稻秆能有效减肥增产,缓解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闫加永表示,这项技术核心就是“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应用,他们将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示范推广,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到水稻保护性耕作中。

  在被誉为“中国水稻第一镇”的德惠市岔路口镇,水田规模化经营比例超过75%。同时,岔路口镇积极推进机械化种植,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超过95%,基本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灌溉,良种良法、农机农艺、信息和水利设施配套相对齐全。“机械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苗的间距能够精准控制。”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

  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绿色种植与技术创新让水稻生产方式脱胎换骨。长春市以水稻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全面推进规模化经营,集成推广应用机械化作业、有机种植、综合种养、订单农业……高效的水稻种植模式大面积推广。

  “稻田+”文旅融合 “丰”景赋能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稻田公园里稻香浓郁,丰收的场景扑面而来。

  沿着观光栈道一路走过,两侧鲜花盛开、稻香扑鼻;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276公顷稻田一览无余;俯瞰金灿灿的稻田,由彩稻构成的“九台贡米”“乡村振兴”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走在玻璃栈道上,沉甸甸的稻穗摇曳生姿……今年中秋节期间,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丰”光铺陈开来,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

  红光村坐落于饮马河西岸,是一个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素有“稻村”的美誉。如今,村庄以稻为媒,结合农田建设、观光农业、休闲采摘,搞出了新名堂——在稻田里种植彩稻,绘制巨幅“稻田画”;在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精心打造景观小品;配合稻田风光,深挖农耕文化建起村史馆和稻米产业展览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现在50多家旅行社已经把红光村纳入旅游行程。今年中秋节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次!”说起村里的旅游产业,龙嘉街道相关负责人深感欣喜,“现在来到村庄,不仅可以闻稻香,还能赏秋景、看稻画、尝新米、采果蔬、逛展馆……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扮靓了美丽乡村,提升了人气指数,更活跃了乡村经济。”

  “这儿的秋天太美了,在稻田里看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趁着中秋节假期,市民郭文斌一家专程前来体验,“在村里能了解到农耕文化,特别是农耕体验很适合孩子们,一会还要去村里的绿色果蔬采摘体验区逛逛。”走进红光村的稻米产业展览馆和村史馆,游客可以从水稻起源、播种方式、灌溉工具、田间管理等多个维度,了解水稻的种植历史及种植方法的改变,还能全面了解红光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三产融合”为红光村发展提供了全新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稻米产业与稻米文化、科研示范、民俗文化、餐饮服务、特色研学等内容相融合,让稻米产业链不断延伸,带“火”了乡村旅游。目前,红光村全年接待游客量已超过10万人次,旅游业已发展成为该村强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之一。

  “太有意思了,今天我们不仅看了稻田画,还亲手制作了打糕、冷面、辣白菜!”前来观光的市民刘先生说。今年中秋节假期,在红光村民俗文化和特色餐饮体验区,朝鲜族特色美食体验、非遗象帽体验引来小朋友们的阵阵欢呼。村里创新推出研学项目,并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体验课程,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研学品牌。插稻秧、割稻子、收白菜、拔萝卜……今年,已有4000多名中小学生先后走进红光村,开启了一段农耕文化体验之旅。

  在各个稻田画景区,文旅方向的持续发力赋予了传统农业全新的内涵,游客不仅可以与水稻零距离接触,更能体验稻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丰”景与风景碰撞,书写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龙头引领品牌闪耀 水稻产业再创佳绩

  在德惠市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工人在操作台上将大米装袋。智能机械臂将包装好的大米从流水线上卸下摆放整齐,等待发运。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集优质粮食收储、稻谷精深加工、大米杂粮销售、原粮基地打造、农技应用推广、绿色物流配送、云端运营服务、国际贸易进出口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稻渔综合种养的推广,提升了当地水稻、水产品品质,在稻田里养蟹,最大限度地保证水稻、水产品的绿色安全,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今年,我们与当地稻农签订近4万亩水稻订单,种植绿色、有机高品质水稻,实现大米优质优价。”该负责人对记者说:“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每公顷稻田比过去增收1000多元。”

  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培育出的稻米品质显著提升,并迅速占领市场。以德惠市为代表,以区域性为特色的绿色、有机水稻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已经粗具规模,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基地化生产潜力较大,势头强劲。2023年“德惠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21家大米企业的59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产量8万吨。德惠市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的“水善飘香”和“蟹稻家”、菜园子镇吉德园家庭农场的“新臻齐”、五台乡王岩家庭农场的“钳稻家”等商标相继取得绿色农产品认证,获得了消费者认可。

  得益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不仅让水稻产业身价倍增,也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增值的收益。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市加速培育了一批以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户全面跟进、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工企业群体的进一步壮大,加速了长春形成优势水稻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2024.10.23 长春日报-专版

 

( 责任编辑:孙悦 )
初审 : 李世斌 复审 : 王绍禹 终审 : 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