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市政府网
W020210205569011238309.png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九台 > 实力九台

【学习强国客户端】在马鞍山村“遇见”林少华

时间: 2020-08-10 14:22 来源:学习强国客户端
【字体: 打印

 

  吉林九台,熟悉东北的朋友多半知道,清朝年间,曾在东北修筑“柳条边”。有个地方位于“柳条边”东数第九个边台,得名九台。因为没有地方叫八台、十台,九台这个本不起眼、极为淳朴的名字便有了特点,让人难忘。
  我曾去过九台城区多次,但从未去过九台的乡村,这次走访,着实让我有些惊讶。我去的几个村子,每个都很有特色,很有文化。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鞍山村。提及马鞍山,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安徽省的马鞍山市,直到置身九台的马鞍山村,上网一搜,才知浙江、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也都有马鞍山村。
  就地方而言,地名同名是不占优势的,这就需要这个地方要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在九台马鞍山村,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屹立于村头,成了一个地标。不远处,是大气的村史馆。村史馆群英谱榜首的名字,让我很是亲切,我立即就与这方水土变得亲近。
  群英谱榜首的人就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林少华先生,我知道先生是九台人,但不知道他是哪个村的。我将群英谱的照片发给他,得知其确为马鞍山村人。于是,住在马鞍山村的那个晚上,我便想起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先生,因为少华先生翻译了40多部村上的作品。如果算上夏日漱石、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等名家的作品。少华先生翻译的日本文学有90多部。
  少华先生常年在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教书,早年,他从家乡的村民手里买了套带院子的平房。每到暑假,他都会回到马鞍山村头的平房里治学、翻译、著书。
  2017年的暑假,他回到家乡的院落,用85天的时间翻译了村上近50万字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各大书店的醒目位置都有这部作品。译作畅销是光鲜的,但多数人不知翻译过程的艰辛。那85天,他每天至少翻译10小时,日均翻译7500字。因为是手写,时间久了,手指、手腕、胳膊都会酸疼。他想出一招,累了就到院子里拔草,以此缓解疼痛和疲劳。
  也就是说,村上的《刺杀骑士团长》就诞生于九台乡野的农家院。后来,我请少华先生回忆一下还有哪些译作也是在九台完成的,他想了想,陆续发给我一组书名,村上春树的《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爵士乐群英谱2》《村上广播》《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部分)、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伊豆舞女》、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太宰治的《斜阳》《人间失格》、堀辰雄的《起风了》、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都是在九台乡下译成的。
  我在想,当地完全可以建一个“林少华文学馆”,集中展示他的译著以及他自己的散文集、杂文集、评论集。在馆里立体呈现这些代表作里的场景。
  离马鞍山村部很近的地方,马鞍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氿遇山居。“氿”字,我前些年在江苏宜兴见过,是湖名,而“氿”在此则是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涵盖了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事体验区、综合游乐体验区、综合服务区、田园社区、生态农业产业区等。氿遇的民宿保留了东北的地域特色,且将时尚元素与乡土气息进行融合,陈设也都带有浓厚的东北风情。坐在炕上,在炕桌上写字,多少能体验出翻译家在炕上笔耕的感觉。
  九台是文化重镇,在现辖的区域,宋小濂、徐鼐霖、成多禄(吉林三杰)中有两杰诞生于此,成多禄为其塔木人,徐鼐霖是二道沟人。
  如今的九台,除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在各方面发展都下了不少功夫,稻田做成了农业主题公园,苗圃既是产业也是景区,不少村屯的墙上有时尚的墙绘……
  我的老师孙东临先生是少华先生的师兄,上大学时,孙东临老师跟我们多次强调过“地望”的重要性,面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都不能忽略对其地理位置的研究。如此一来,读少华先生的译著,读村上先生的部分作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马鞍山村,了解一下九台,这或许就是我在马鞍山村想起“林译”村上的缘故。
  2020.8.9
  学习强国客户端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690844767891163707&item_id=369084476789116370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编 辑 : 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