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柳条边遗址
满清入关以后,为了维护“祖宗肇迹兴亡之所”、“我朝龙兴重地”的特殊性,防止其他民族尤其是汉人入内破坏“龙脉”,满清统治者于1638年开始修筑柳条边,最终完工于1697年,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所谓柳条边实质就是一条封禁界线,由老边和新边构成,西起长城,东至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根据史书记载,柳条边又叫条子边、边墙。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再在土堤的外侧,挖掘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柳条边共设边门21座,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厅签发的印票,并从指定边门进出,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通过这些边门的交通孔道把广大东北地区联成一片,从而加强了清王朝对其根据地的控制。柳条边另设边台300余座,用来看守、瞭望及对边墙进行维护。每个边台设千总3—4人,下辖台丁150至200名。台丁最初由吴三桂等残部充当,后汉人入旗籍人充之,种地免租税,每年二八月维修两次,俗称“边台人”,过去也有人管他们叫“边耗子”。
新边北段法特东12里是头台(今头台大队),法特哈门是二台,往西一直排到十台,到十台在重新排至九台,这就是所谓的“上十台,下九台”。
今天,九台区政府所在地正处于在“下九台”位置,因此,老一代人仍称九台为“下九台”。很多人认为九台名字来源于古代烽火台,其实是个错误,它是柳条边上的一座边台。目前,九台域内源于柳条边的地名达40余处。至今仍流传的《边台歌》,说的就是整个“下九台”所在地的名称。
“头台亮甲山,二台把门关,三台半拉山,四台上河湾,五台兴花涌,六台新发园,七台城子街,八台苇子沟,九台饮马河,人造柳条边。”
编 辑 : 系统管理员